查看原文
其他

【说·村】村史:石梁镇岩头墩村

岩头墩村文化礼堂 天台山文化 2022-05-11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呀!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

在石梁这片广袤的大山中,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的那块美丽石头,不仅孕育了无数的子民,也把这些子民勤劳勇敢的故事一直传唱……

岩头墩,地处石梁镇龙皇堂西北向十里地,村庄周围群山双叠,风光奇丽,著名的通玄胜境就在岩头墩镜内,方广寺、万年寺也与岩头墩相近。

公元936年初春的一个早晨,法眼宗第二祖德韶大师静静地坐在通玄峰顶的一株古松下参禅,一缕阳光自松枝间照射在大师的身上,湛蓝的天台中云朵变幻着形状,虽然没有下过雨,空中却挂起美丽的彩虹。大师突然有省,前疑尽释,并将所悟之境总结为: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其授业恩师法眼文益大师赞曰:即此一偈,可起吾宗!

由此奠定了德韶法师在法眼宗的地位。通玄寺即德韶法师在天台山创建的第一座寺院,初名通玄定慧禅寺。

自德韶法师建寺以后,山林有上千亩,耕地、茶院数百亩,梵宇层叠、楼阁高广,灵气所钟,衲子云集,盛时住僧五百余单,开悟证道者不可胜数。

“掘地倦来眠一觉,锄头当枕胜珊瑚……开畲垦地闲消遣,佛法身心半点无,萝葡收来烂熟蒸,晒干香软胜黄精……”依寺而居,禅农并举,先民们自此凿岩垒墙,夯土成基,掘井而居,而后有了“浪水溪、香炉峰、观音洞、岩头墩、马头岩、小岩头、湖平丘、瓦窑头、沙畈、短柱丘”等十几个与禅修相关的小村落波罗的渐渐繁衍兴盛。

千年时光,白驹过隙,在晨钟暮鼓的轮回中,通玄寺几经兴衰,但虔诚的礼佛者依然络绎不绝。岩头墩先民们勤劳、节俭的美德也依然传承至今。

村名由来趣闻

岩头墩村由4个自然村(浪水溪、香炉峰、观音洞、岩头墩)组成,每个自然村的村名都有其悠久的历史传说所在。


岩头墩:

相传在通玄寺建寺之前,此处境内就有一块巨岩,远近闻名,凡进山入寺朝拜者均会慕名前来参观,岩下还可容众人休憩座谈。

村中以陈姓和张姓为主。

相传陈姓族人由皇都村迁移过来,先于巨岩附近定居。

而张姓族人先辈经常途经巨岩进山砍柴,邮于往来路途遥远且常遇雨雪天气,便在此地搭建茅棚作为暂住处,后来演变为在此地定居。凿岩成墙,夯土成基,这块巨岩慢慢就分化成了先民们躲风蔽雨的家园。

巨岩已经不复存在,但“岩头墩”这个美丽的名字却永远相传下来。


观音洞:

该村主要以包姓为主,相传包氏族人先辈为躲避瘟疫,迁到此处。

后来,族人中一户人家有三个女儿,家境十分贫困,双亲均病疾缠身,在两个姐姐出嫁后,小女儿就立誓,决不出嫁,一直服侍双亲百年,并自学各种医术,遍尝百草,为周边的村民免费看病救诊,其善名远播,人人传其为“妙善再世”,为了祈福,也为了纪念这位纯孝至善的姑娘,村里曾有一庙宇名叫“观音庵”(旧址尚在)。

解放初期,开荒造田时还发现不少用于供奉所用的瓶瓶缺罐罐,证明曾是庙宇遗址,“观音洞”村因此得名。


香炉峰:

村中以汪姓族人为主,相传通玄寺香火鼎盛,前来礼佛者络绎不绝,而要前往通玄寺必先经过此地,又因该山形状胜似香炉,信众进寺前,先于此处焚香拜山,因此得名为香炉峰。


浪水溪:

浪水溪村坐落于浪水溪畔,有着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和秀美宜人的自然风光。村名源自那条养育了世代村民的浪水溪。

浪水溪是石梁镇境内一条重要的河流,自北向南,流向桐柏水库。

相传,浪水溪源自上游通玄寺的两口隐泉,因隐泉常年不枯,浪水溪也终年不断流,浪水溪村的先民们逐水而居,于浪水溪畔筑造村庄,繁衍生息。数百年来,先民们与浪水溪之间的羁绊深刻交错,为这座小村庄增添了一抹动人的人文色彩。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