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民生·小古文讲堂】宋濂嗜学(2)

越民生
2024-09-04

越民生”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总导读:  

小古文之趣,不同于动漫、游戏之趣,它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兴趣。越是高雅的兴趣,越是需要努力去呵护、去唤醒,需要有文化的支撑和传统的浸润。

本系列讲堂内容最早于2016年公益发布在“跟我学小古文”微信公众号上。2018年,由小古文倡导者朱文君老师汇编成《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微讲堂》第一辑、第二辑两书。







宋濂嗜学陈可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宋濂嗜学》。宋濂是谁呢?宋濂是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了不起的人物吧?

《宋太史传》中这样记载宋濂:“甫六岁,即能诵古文书,过其目辄成诵。为诗歌有奇语,操笔立就。人异之,呼为神童。”原来他天赋过人,能过目不忘,是“神童”耶。这下你一定认为宋濂有后来的成就是很顺理成章的,对吧?那么我们先来听听宋濂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这段话就收在《小学生小古文100课》里。这里有几个生僻字词,先听老师读两遍:嗜[shì]学    砚[yàn]冰坚    弗[fú]之怠[dài]     稍逾[yú]约再自己试着读两遍。嗜[shì]学    砚[yàn]冰坚    弗[fú]之怠[dài]     稍逾[yú]约

然后我们一起来读原文,老师读一句,你跟一句,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有几处比较难以理解吧?古人用词简洁凝炼,很多词语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因此,组词法是可以借助的一种好方法,通过组词能使难以理解的词含义一下子明晰。譬如:“嗜”,我们组词“嗜好”,“嗜好”不就是指喜好、特殊的爱好吗?这下我们就豁然开朗了。再如:“怠”,它可组多个词“怠工”、“怠惰”、“怠慢”,其中“怠工”“怠惰”的“怠”是懒惰、松懈的意思,“怠慢”是对客人冷淡、招待不周到的意思。然后我们根据语言环境来辨析一下,哪个更合适呢?很显然,文中不是讲请客吃饭,待人接物,是说借书抄录,那么“懒惰、松懈”就是不二的选择。学一招用一招,请大家就用组词法来解释“稍逾约”的“逾”字。你可以请教身边的爸爸妈妈哦!哦,聪明的你一下子想到了?“不可逾越、年逾古稀逾千越万”,这里的“逾”都可以理解为“超越”、“超过”,真好!你还背出了那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在诗中,“逾”是更加的意思。太棒了!所以文中“稍逾约”中的“逾”是第一个意思“超过”——你的回答清脆坚定,老师真为你喝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琅琅地读起来。这会儿老师读得大声一点,你读得小声一些,要注意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原来宋濂竟然经受过“嗜学”却“家贫”无书的困扰!大家设想一下,一个嗜书如命的人,没有书读,那是怎样的况味?就像鲤鱼没有腾跃的池渊,骏马没有驰骋的草原,雄鹰没有翱翔的天空……那情状,就是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哪!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借。富有的人家藏书是很多的,每次借到书宋濂都如获至宝,渴求知识的欲望驱动着他亲自抄录,而且计算着日子,这需要多么艰辛的劳动和坚定的毅力呀! 冰雪飞舞的季节,砚台里的墨水冻得像冰一样坚硬,手指都不能屈伸了,宋濂也不敢有任何懈怠,俗语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他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把书还上。于是,一本书,一支笔,在寒夜,人不堪其忧,濂也不改其乐也。一旦抄录完毕,宋濂就一路奔跑着去还书,就为了你能再续油墨之香。就这样,借书、看书、抄书、还书……勤作伴,信为本,宋濂终于得以博览全书,满腹经纶。要不即使是神童,不学无术,也会像仲永一样“泯然众人”。

带上对宋濂的全新认识,让咱们以仰视的目光、崇敬的心情,来重温宋濂的这段自述。这会儿老师读,你来填: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是啊,不经一番寒彻骨,安得梅花扑鼻香?凿壁借光的匡衡、囊萤映雪的车胤、断齑划粥的范仲淹、佛殿借读的刘勰、荻草代笔的欧阳修,还有今天这位寒窗苦读的宋濂都带给我们好学不倦、刻苦勤奋的精神。在浙江浦江县郑宅古镇的郑义门,宋濂读书、教书长达二十四年之久,他用好学苦读的精神影响着郑氏子孙,同时被郑氏家族世代同居三百多年不分家的风气所感染,主持完成了《郑氏规范》——古代一部罕见的相当完备的家庭法典,堪称天下家法第一文典。如果你踏着石板小弄,走近墨池书院,站在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匾额之下,站在宋濂亲手种植的古柏之前,再诵读起这篇小古文,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哟!就让我们在这样美妙的遐思中轻轻地说声“再见”。



选自《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微讲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越民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