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场丨魏伟:写论文,串起我一生的工作经历

魏伟 新三届 2022-03-21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魏伟,江苏无锡人,高级工程师。1969年随父母下放农村,1977年考入南京航空学院机械系,毕业后分配在航空部三八二厂工作,1994年进入美资伯林盖姆(常州)机械有限公司工作,2001年起担任中美合资常州华美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直至2017年该公司中美合资到期。历年计发表技术论文20余篇。


原题

论文发表轶事




作者:魏伟


 

今年疫情期间,闲着无事,于是利用美篇在手机上写了《水泥瓦的自动化生产》《陶瓦的现代化生产》以及《彩瓦自动捆扎线设计与应用》等几篇文章,并发布到朋友圈,因图文并茂,还附有视频,深受行业内很多朋友的欢迎。


       由于学术界有关彩瓦自动捆扎设计与应用方面的文章几乎没有,我遂将该美篇压缩修改成一篇论文,试着在网上投稿。

  因《砖瓦》杂志是建材行业权威刊物,也曾多次发表过我的论文,故我首先在网上向《砖瓦》杂志社投稿,不久给我发来了预录通知。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要收我15300元版面费才能发表。此事我以前从未遇到,过去发表文章,不收任何费用,除了赠刊还有稿费。《砖瓦》杂志2013年发表了我的一篇论文后,还给我赠阅了整整四年的期刊。




我接着在网上向《机械工程师》杂志投稿,一周后发来了修改意见的邮件,也要收超过2000元的费用。


  我无语了,难到如今的科技杂志社都跌到钱眼里了。我早在25年前就已经是高级工程师了,也早已退休(尽管退而不休还在干事),根本没有为职称、职务等谋求发表论文的动力和需求,纯粹是为了传播知识,为行业留下一些技术经验而已。我想,不发表也罢!

  在投稿期间,还有人给我打电话说: 这篇稿子可以发表在《机械制造》《机械研究》等二十多家杂志上,由你挑选,但收费各不相同。呵呵,发表论文成买卖了,还有掮客呢!

       为了探明真相,我给以前认识的《砖瓦》杂志黄社长打了电话,黄社长告诉我,他已于2017年退休了,要投稿可以发《砖瓦》编辑部的邮箱。我说该邮箱很奇怪,投寄多次,都显示有故障而退邮件。黄社长说,稿件可以发他邮箱,由他转发。

      于是很快《彩瓦自动捆扎设计与应用》一文就发表在《砖瓦》杂志2020年第10期上。

  彩瓦自动捆扎线由我主持研发,其中一些设备由我亲自设计制造和安装调试。希望该文能给业内技术进步提供一些经验和帮助。



我的第一篇发表的论文,刊登在《工业锅炉》1989年第二期上。很多朋友奇怪,我并不是锅炉专业的,怎么成了锅炉行家?



  其实我是南京航空学院(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专业1982年初毕业的,分配在常州飞机制造厂。1983年工厂为建新厂区而成立了基建安装办,调我去负责锅炉、空压机等动力设施及管线的设计、安装工作,就此与锅炉、煤和燃烧理论打上了交道,1985年初又开始担任了设备动力科副科长,1986年工厂因生产需要,决定要建SHL4-25型锅炉,并全权由我负责。

      由于SHL4-25型锅炉是双层安装结构,楼上安装锅炉主体,楼下是马丁出渣机排渣,不但锅炉房造价高昂,而且不便与原来的地面安装锅炉协调和管理,我研究后认为该锅炉也应该可以安装在地面上,但马丁出渣机应改用螺旋出渣机。

  1986年9月,我率领基建科、工艺科有关人员一行五人奔赴芜湖锅炉厂调研,与该厂技术人员座谈,最终该厂工程师同意我的更改方案,同意出更改设计图。该厂领导也很高兴,在订货会已结束的情况下,特别安排我们五人去游黄山。

这是我第一次游黄山留影

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技术问题,有些是设计人员考虑不周或没有想到的问题,但都被我在实践中一一解决了,第二年该锅炉顺利建成投产。后来经财务部门调查核算,投资成本比常州木材厂同时期建设的该锅炉楼层安装结构节省了30%,为此工厂予以奖励,发奖金500元,当时这已是两个多月的工资了。


奖励证书


  1988年,我在评审工程师职称时,写了论文《SHL型锅炉双层安装结构改单层安装结构》的论文并参加了答辩,受到评委会的一致好评,领导建议我投稿科技刊物去发表,于是我选了答辩论文中的一部分内容投稿《工业锅炉》杂志。这就是我第一篇发表论文的来历。

  论文发表后,收到了各地一些科技人员的来电来信询问细节,烟台一家工厂还派了二位技术人员来常州找我咨询、实地考察,甚至希望我能去他们工厂现场指导。

         该锅炉正常运行多年以后,我写了《SHL4-25型锅炉的结构改造及其效果》一文,发表在《节能》杂志1994年第7期,对该型锅炉的技改作了更为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常州飞机制造厂的主要民品是压力容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退火处理。1984年工厂请了上海高压容器厂的一位筑炉工出身的窑炉专家来工厂设计燃煤隔焰退火炉和指导施工,并安排1960年代热处理专业毕业的蔡工负责接待与学习。


      该炉投产两年后需要大修,没想到这位蔡工连老专家留下的图纸都看不懂,不敢承担大修任务,厂长无法,只得将任务交给设备科,并指定由我负责。我接过图纸一看,原来画的都是立体图,画得确实漂亮,但与我常见的机床图纸相比,毕竟简单多了。我将这些三维图改成二维图画了一遍,立刻就明白了该窑炉的原理结构,还看出了三维图多处的错误。于是我很快就完成了厂长交待的该炉大修任务。

  到了1988年,国家对环保的要求提高了,对燃煤窑炉来说,必须消烟除尘,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禁用。常州飞机制造厂的隔焰退火炉由于是手工燃煤操作,在添煤和撬渣二个时段,那是黑烟滚滚。

        厂长又把研发消烟除尘退火炉的任务交给了我,当时没有任何可借鉴的例子,只得靠自己摸索。我想起了1983年我主持安装生活区0.5吨锅炉的往事。

  当时我主持的生产区4吨快装锅炉安装项目已通过市级验收,生活区要安装一台由南京第二锅炉厂生产的0.5吨立式锅炉,科长又要我负责这台锅炉的安装、施工。由于该锅炉采用的是抽板顶升燃煤机,这种燃煤方式比较新颖,操作也与链条炉排式的锅炉大不一样。科长让我带锅炉工小薛去南京第二锅炉厂推荐的几家用户那里去学习操作方法,调查表明,该燃煤机按操作规程工作是没问题的。

没想到回厂向科长汇报时,小薜已先期向科长汇报过了,而且结论是该燃煤机不好用。科长说,你们两人一起出去调查,怎么结论完全相反的呢?于是我就请来该锅炉的用户之一南京建工技校的锅炉工来工厂做操作示范,让厂长、书记、科长们都来观摩。结果小薜无话可说,在这间锅炉房一烧就是二十年。


  此事对我印象极深,我想何不利用抽板顶升燃煤机来改造退火炉呢,用这种燃煤机的话,炉体结构改动量较小,燃烧室大小形态可与原来一致,如果机器出故障的话,也可以手工烧炉,不致于影响生产。

       向厂长汇报,同意之后,就开始实施了。一切都如预料的那样,终于完成了这一艰难的任务。

  事后我就该炉的研制写了一篇论文,于1989年4月在无锡召开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第三次专业会议上作了宣读。





  工厂领导还把我写的有关锅炉和隔焰退火炉的二篇技改论文推荐到航空工业部第一技术交流站。

      1989年8月初,我到达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22厂)参加了航空部组织的这次技术交流会,上述二篇论文都在大会上作了宣读。

      会后还组织畅游松花江和太阳岛。

我和122厂总师在松花江上留影


《SHL型锅炉双层安装结构改单层安装结构》一文获优秀论文奖励证书。



《抽板顶升燃煤隔焰退火炉》一文获优秀论文奖励证书。




  会后前往沈阳,按厂领导要求去了沈阳飞机制造厂、东北机器厂作技改工作调研。闲暇,游览了沈阳故宫、北陵等名胜古迹。


  1990年2月《环境保护》杂志该年第二期发表了我的《抽板顶升反烧法在燃煤隔焰退火炉上的应用》一文。







《工业炉》杂志1990年第一期刊登了我的论文《新型消烟节能反射式锻压加热炉》


  

1990年7月初,在洛阳参加全国工业炉窑引进及技改交流学术会议。 会后组织游览了龙门石窟和嵩山少林寺。


在嵩山少林寺留影


《新型消烟节能反射式锻压加热炉》入选全国工业炉窑引进及技改交流学术会议论文。


  

实际上我写的第一篇论文是在1975年。当年插队农村,在一家乡镇企业亦工亦农(农闲务工农忙务农),高中生已是这家企业的最高学历。我在试制摆线油马达的过程中,提出并解决了摆线转子的加工难题,我把这一方法记录下来,写成论文,寄给了《机械工人》杂志(这是当时企业订的唯一技术期刊)。不久杂志社来信,准备录用,要我写一个简历。我据实写了简历寄去,从此却石沉大海,渺无音讯。我猜想,可能企业是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企业,作者又是插队知青,对论文的技术性无把握而没有刊登,但又没退稿,多年后我曾写信询问稿件的下落,回答是找不到了。真实的原因永远是个迷了,“文革“中的怪事就是多啊!

  

从1989年开始,每次论文投稿都被录用发表,因此论文发表信心大增。我找出了尘封十五年的论文《油马达短幅外摆线的简易加工法》草稿,略作文字修改,誊清后寄给了《机械制造》杂志编辑部,结果很快就发表了。


  

该文在《机械制造》1990年第七期发表后的第二年,我收到来自湖北图书馆的一封信,信中说我的这篇文章被国外某著名期刊摘录,汇10元人民币就寄复印件。我很好奇,就按信办,这就有了下面二页复印件,原来是《俄罗斯工艺机械制造综合卷》1991年第六期记录了我的论文标题及发表出处。


  

1994年2月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新工艺新技术选编》收录了我的这篇文章。



 

在我发表的论文中,有一部分是调研报告及技术论证报告。


1989年11月,我带着助手前往宁波调研,路过杭州游西湖留影


在宁波化机总厂对乙炔瓶填料生产作了深入调查之后,很快完成了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乙炔瓶填料生产采用高温载热技术的探讨》一文受到厂领导的好评,后被领导推荐到《中国气瓶》杂志而发表。


  

该文还被选为1991年4月19日于无锡召开的全国第四届热载体加热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宣读论文。


  

会议期间组织去苏州虎丘、西园


1990年11月山东鲁南搪瓷厂设备科范宗海科长带队来我厂考察抽板顶升燃煤隔焰退火炉,该厂的搪瓷炉因手工烧煤而烟尘污染严重,面临着重罚和停产的危险,他们已跑遍了全国各地,也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最近看到《环境保护》杂志刊登我的文章《抽板顶升反烧法在燃煤隔焰退火炉上的应用》一文,感觉炉型相近,解决搪瓷炉消烟除尘有了希望,他们强烈要求我去帮助解决工搪炉的烟尘污染问题。

    

11月中旬,我去该厂考察,虽然工搪炉的加热室温度高达910℃,而退火炉的温度是620℃,二者相差很大,但有了经验可鉴,采用抽扳顶升燃煤机改造工搪炉还是可能成功的。于是常州飞机制造厂科协出面与鲁南搪瓷厂签了合同,由我负责设计新型消烟除尘工搪炉。

  

12月底,我完成了新型工搪炉的全部设计,鲁南搪瓷厂方面感觉该炉燃烧室的变动是颠覆性的,该厂的施工队干不了。于是到来年初双方又补签了第二份合同,筑炉施工也由我方负责。

  

我在常州找了一家筑炉施工队,于1991年4月底进驻鲁南搪瓷厂开始了砌筑施工。五一节我们是在工地度过的。


我和刘茂荣队长在位于邹县的该厂门口留影


经过十多天的日夜施工,5月12日新型工搪炉完工了。图为工搪炉燃烧室外景。


  

常飞厂科协许工前来参加炉体完工验收,下图在工搪炉加热室门前从左到右依次是范科长、刘队长、许工与我。


  

在新型工搪炉烘炉升温期间,我和范宗海前往青岛作调研,考察了青岛搪瓷厂,拜访了农民发明家张思泽,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张思泽研制成功液压控制全自动抽板顶升反烧机,正在试制自动除渣机。我们见到了张思泽本人,他研制的抽板顶升反烧机确有独到之处,如煤斗中有砖头等硬块,抽板在送煤过程中能借助于特殊的液压阀系统自动往复运动,直到把硬块挤碎。我们还看了该机在小型锻造炉上的应用,可惜该设备太小,只能用于小型炉窑。至于传说中的反烧法自动除渣机,张思泽没能给我们看,我分析难度太大,成功的概率较小,除非采用机器人。

  

在青岛期间,我们游览了崂山


回到鲁南搪瓷厂几天后,新型工搪炉升温成功,达到了预计的效果。


 

加热室的温度最高达到1050℃,震惊了该厂的许多技术人员,纷纷到炉前来观看。


  

该厂领导都非常高兴,主管副厂长王生华特地陪我去曲阜游览三孔景区。


我和王厂长在孔庙大成殿留影


1991年9月15日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一技术交流站节能技术交流会议在常州飞机制造厂召开,经工厂推荐,我主持的《我国首台新型消烟燃煤室式搪烧炉研制技术》被评为优秀项目。会后安排去镇江三山游览



我在金山寺留影


会上宣读了我的论文《抽板顶升燃煤式室搪烧窑炉简介》,当年就发表在《华东搪瓷》杂志上。


  

1991年10月中旬,我应邀参加在青岛召开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燃料炉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技术交流会。


一年内第二次到青岛。


  

青岛会议后,直接到鲁南搪瓷厂投入到马蹄型搪烧炉的研发工作,图为我在核对工程质量。该厂第二和第三台新型工搪炉也投产了。


  

1991年10月24日在鲁南搪瓷厂召开"工搪炉技术改造鉴定会",会议由济宁市经委主持,部搪瓷学会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我在会上作技术报告。


  

会后我与鲁南搪瓷厂全体领导及常州飞机制造厂科协主席顾兴华等人合影。



我和搪瓷行业的部分专家合影  


《搪瓷生产热工原理与设备》一书作者之一刘可超专家也来参加鉴定会,给予抽板顶升燃煤搪烧炉很高的评价。



全体会议代表合影


1992年2月抽板顶升燃煤技术在搪瓷烧成炉上的应用获济宁市设备管理优秀成果二等奖。这是鲁南搪瓷厂的同志后来转给我的证书。


  

鲁南搪瓷厂技术副厂长马继平看了《华东搪瓷》杂志上我的文章后,希望加上他的名字,由他送《中国搪瓷》杂志发表,我同意了。于是有了下面这篇二人合写的文章发表在《中国搪瓷》1992年第三期上。


  

1992年4月8日《消烟节能燃煤搪瓷烧成炉》获得国家专利。


  

1993年6月20日我应邀参加在大连旅顺召开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四届工业炉专业学术年会。



学术年会论文集收录了我的论文《新型燃煤U型搪瓷烧成炉的实验研究》。


  

该文发表于《工业加热》1994年第二期。多年后,在网上发现1994年的《中华手工》《大众用电》等杂志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转载了这篇文章。


  

这是会议结束,从大连乘船到上海在外滩的留影


后来我还为临沂工搪厂、邯郸搪瓷厂进行了炉窑改造,1993年2月还完成了对兖州矿务局机修总厂90立方米型砂烘干炉的技改。

      

 筑炉队长刘茂荣后来成立了窑炉公司,从事工业窑炉的改造和维修服务。《燃煤多孔推板窑消烟除尘的一种可行方法》实际上是一篇为老刘写的论证报告,后来刊登在《陶瓷研究》杂志1993年第四期上。


 

1994年7月之后,我进入美国独资伯林盖姆(常州)机械有限公司工作,从事彩色水泥瓦全自动生产设备的研发,在这期间,也开发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产品,如全液压双向行走子母车、带磁力液压双保护的电缆卷线器、编程消除传动链间隙的瓦片自动下架机等等。由于美资企业的保密规定,这一时期我没有发表论文。这和国有企业是大不相同的,八、九十年代的国企是鼓励科技人员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以此来提高企业知名度的。


我和中美员工在常州机械公司合影


1998年10月,我去美国公司总部考察,休息日游览洛杉矶的迪士尼乐园

  

2000年10月我再去美国,安装和调试设备。


在洛杉矶一建筑工地考察


2001年3月,中美合资常州华美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因经营不善,已停产半年,濒临倒闭,短短七年已换了二任总经理。在此情况下,美方总裁下令,让我担任总经理,并坚信我能搞好该公司。没想到一干就是十七年,退休之后又干了几年总经理,直到中美合作到期,美方战略调整退出中国市场。在美方股权转让过程中,双方股东谈了半年都没能谈拢,当中方决定以我的名义收购美方股权的时候,不到半个月就完成了全部转让手续,而且价格优惠,我"不幸"成了华美公司的股东之一。可见人之间的信任和信用多么重要!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这是2001年6月我担任常州华美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三个月后,美国公司董事长老伯林盖姆先生来华美公司视察与我的合影。

  

由于华美生产的产品采用的是美国标准和设备,彩瓦左右搭接是单水沟槽,与国内绝大多数瓦企生产的双水沟槽明显不同,因此不断遭到竞争对手的贬损,都说单水沟槽不如双水沟槽防水。许多销售人员对我反映,无法反驳竞争对手的贬损,往往在客户面前败下阵来。

     

于是我写了《走出彩瓦双水沟槽的误区》一文,刊登在《中国建材报》2002年7月9日第四版上,以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反击了竞争对手的贬损,从此这类贬损消声匿迹了。


  

为了低成本的宣传华美公司及其产品,我写了大量宣传资料,除了建网页外,就是写文章发表。

       

这篇《彩色混凝土瓦——坡屋面系统的理想材料》发表于2004年5月17日的《中国建材报》。


  

这是《新型建筑材料》杂志2004年第十一期发表的论文《坡屋面系统用瓦的选择》。


  

有趣的是《墙材地砖与设备》杂志社还来电索要这篇论文,要求发表,我同意了。由于篇幅过长,分了二期发表。


  

更有趣的是,2009年4月27日的《中国建材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与我在同一家报纸2004年5月17日发表的文章一模一样,只是标题颠倒了一下,改成《坡屋面系统的理想材料--彩色混凝土瓦》,但作者却成了郑世怡。


  

我向《中国建材报》编辑部提出质疑,开始编辑部不予理采,于是我全权委托公司的法律顾问丁律师出面交涉,这下编辑部慌了,他们找了常州建材协会会长等关系来做我工作,最终他们与丁律师达成如下协议:


1.《中国建材报》对我作一次采访,即免费为华美公司作一次宣传。

2.《中国建材报》支付丁律师费用3000元。

  

没想到2009年9月28日《中国建材报》又登了作者叫李仲文的一篇文章《坡屋面与瓦家族》,除了标题不同外,内容全是抄袭我的文章。也不知郑世怡和李仲文是何方圣神?《中国建材报》也真是让人无语了,从此我不再订阅该报。


  

2004年6月底,应邀在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主办的(沈阳)国际墙体屋面材料生产装备博览会上,就彩色水泥瓦的生产技术由我发表演讲。后来我将APP演讲稿整理成论文《彩色水泥瓦的生产技术及管理》发表在《砖瓦》杂志2004年第十二期上。


  

论文《混凝土彩瓦着色工艺的对比分析》发表在《新型建筑材料》杂志2005年第二期。


  

2005年11月我参加了在浙江绍兴召开的混凝土瓦新标准起草会议。


  

2007年9月建材行业标准《混凝土瓦》正式发布,2008年4月1日实施。



周教授及新标准主要参与编制人员撰写的论文《JC/T746-2007混凝土瓦标准物理性能新规定及其检验方法》发表于《建材标准与检测》杂志2008年第一期。


  

2010年4月中旬,应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邀请,前往北京参加《乡村建筑混凝土瓦应用技术规程》的编制。该书于2011年8月出版发行。


  

北京期间,在天安门前留影


2011年应龙湖地产集团有关人员的要求,写了《陶土瓦与通体彩色水泥瓦的对比》分析报告,发表于《砖瓦》杂志2011年第四期。


  

早在2007年,我主持开发了利用制瓦生产线来生产彩色水泥挂砖的方法,该项目至今仍属国内首创。我撰写的《彩色水泥挂砖外墙干挂保温系统的应用》一文发表在《砖瓦》杂志2013年第八期。


  

2015年8月新任董事长小伯林盖姆来常州华美公司视察,这是在公司办公楼前合影。我与伯林盖姆父子二代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友谊和良好的工作关系。


 

魏伟专列

下放八年,三兄妹先后考上大学 

 革命时代,我们捱过四年辍学期


原载作者美篇,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职场风云

张会战:回城知青创业梦,

从北京到阿联酋

王丽媛:马耳他的斜杠中年,

我是厨师/商人/老师

孙瑞祥:大学毕业遭遇“拦路打劫”,

我两栖人生四十秋

周小六:在北京当医生的日子里

曾昭宏:大学"江湖"里差点呛了水

夏良才:在特区办学的“拓荒”岁月

周连春:穷而下海,悟而踞岸,

兼职儒商的人生感悟

王勤学:被“下海”的新华社记者

孟国治:我宁愿没有这个一等奖
刘澜昌:罗湖桥那边的记者生涯
李培禹:我在《北京日报》三十年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林晨:我在新华社三十年
张岳庚:在北极守望北极熊
张岳庚:我两次从南极归来 
人民大学统计班78级同学侧写
新华社记者内参
让副总理公开做检讨
中央由此取消副总理级专机
 曾经有这样一位新华社女记者
新华社记者"跨界管闲事"
还真管用了
宋毅:初到中央团校的日子
严向群:北京二外的"研究所"生涯
严向群:进出农业部
经风雨见世面的两年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