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40年回眸 | 徐文卓:理科班有文科生,一个宿舍住24个学生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5-27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徐文卓,1975年内蒙古科左中旗保康一中毕业,下乡到科左中旗新河公社小新艾力生产队。1979年通辽师范学院物理专业大专毕业,先后在保康一中、科左中旗教育局、科左中旗旗委政策研究室、旗委办公室,旗委组织部、哲里木畜牧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工作,2014年退休。


原题

77级物理专业高师班



作者:徐文卓


2022年是恢复高考制度的四十五年,也是我们高师班全体同学的人生命运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第四十五个春秋。这四十五年,母校情深、恩师情深、同学情深难以忘怀;这四十五年,喜逢盛世,值得庆贺、值得回味、值得纪念。

高师班,全称是哲里木畜牧学院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时过四十五年,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已成为历史。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留给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每位同学心中的特殊痕迹,将永远铭刻在高师班每一位同学的心里,永远保留在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发展史中。

毕业离校时合影

迟到的录取通知

时间回到1977年,那里我还是科左中旗新河公社小新艾力村的一名下乡知青。这一年的11月26-28日那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正是我国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校招生考的日子。我和我的户友们是在下乡的科左中旗新河公社报名,在离我们村十五里地的科左中旗架玛吐镇的小学考场参加这场举世瞩目的全国大考的。高师班的全体同学在哲里木盟范围内的不同考场,同时参加了这场事关前途命运的高考。


很快高考成绩出来了,我的总成绩得到216分。这个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哲里木盟地区当年182分的大学录取分数线,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然而,苦苦等待的录取通知却险些成为泡影。

1978年2月,被大学、高中中专录取的同学陆续都上学了,我依然在等待。那些日子简直叫度日如年,心里别提多着急了。3月,各院校基本都开学了,我终于等来一份录取通知——科左中旗保康师范学校。不情愿地去学校报到时,那里的老师告诉我,你先别报到,这个成绩应该能去更好点的学校。于是保康师范学校的老师主动和哲里木盟招生办取得联系,我最终被录取在哲里木畜牧学院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

4月22日,终于走出集体户的大门,走进向往已久的大学校门。高师班录取50人,实际入学48人。后来有人中途退学,又从哲里木盟师范学校转来3人,毕业前有2人提前离校回到北京,最终毕业46人。入学后得知,我的同学中有当时哲里木盟考生中政治的最高分、数学的满分、作文的满分,他们的高考总分都远远超过了当年高校录取分数线。

那么,我和我的同学们为什么都那么晚才接到录取通知呢?又为什么被录取到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呢?从下面的几个数字你就会了解真相。

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录取50名,实际报到的48名同学,平均年龄29.6岁,超过30岁的29人,占全班的60.42%;结婚的29人,占全班的60.42%;家庭出身涉及12类非根红苗正,其中有各种历史背景的31人,涉及“革命干部”“职员”“革命职工”“小业主”“工人”“独立劳动者”“店员”“小资”“富农”等,占全班64.5%。原来是因为超龄、结婚、家庭出身及历史问题的原因,政审出了问题,才没能正常录取。本人就是出身富农,父亲是国民党员,政审不合格。

当年的语文试卷中有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我们能上大学正应了这句诗。现在想起来,不仅感谢邓小平的拨乱反正,也十分感谢当时哲里木盟的领导,是他们感到这些高分考生落榜十分可惜,申请吉林省教委特批了这个高师班,才使我们48人得以搭上十年“文革”后首次高考的末班车。

同时就读两所大学

我们就读的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说特殊,是特在我们48名同学都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当时哲里木盟的领导努力争取后才被计划外录取,所以入学时间比较晚;是特在我们这个班是理科班,但是文科理科都有,我就是个文科考生;是特在我们同时就读两所大学——哲里木畜牧学院和通辽师范学院。

给我们发录取通知书的是哲里木畜牧学院,担任教学工作的却是哲里木畜牧学院和通辽师范学院两所大学。

1975年按照吉林省的决定,吉林农业大学一分为三,把农业高校办到农村牧区去。其中就有147名教职工来到通辽,与哲里木盟农牧学院合作,并把哲里木农牧学院办到哲南农场。1977年吉林农业大学恢复办学,147名教职工回到长春,哲里木农牧学院改为哲里木畜牧学院并回到通辽市区办学。由于哲里木畜牧学院是刚刚建立的普通农牧业高校,只有畜牧、兽医、草原、农机专业,没有物理专业,也没有承担物理专业所有课程的师资。

哲里木畜牧学院没有能力完成培养物理专业高师班的任务,所以哲里木盟当时的领导与哲里木畜牧学院和通辽师范学院研究决定: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的学籍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由哲里木畜牧学院负责,同时哲里木畜牧学院承担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英语、体育等部分基础课的教学任务。通辽师范学院的物理系、数学系承担物理专业课和数学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就这样,我们成了两所大学合作办学的产物。

哲里木畜牧学院和通辽师范学院,两所高校一个在市区东、一个在市区西,两所高校相距有五公里。在近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高师班的同学每天往返这五公里的路程,分别在两所大学上课。

我们的毕业证书是同时就读两所大学的见证,这个毕业证书应该是中国高教史上的所有高校毕业证书中的一个奇迹。






毕业证书是红色塑料印制的封面,上面印有毕业文凭、通辽师范学院的蒙汉两种文字;第一页是毛泽东主席正面照,第二页上印有毛泽东题写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手书影印件;第三页是毛主席语录“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四页上写毕业证书四个宋体大字,下款是通辽师范学院;第五页是个人资料页,有照片、姓名、年龄、民族和证书登记编号;第六页写着“学生某某系某某人,于一九七八年春季入我院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修业二年。现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准于(予)毕业。”属名;“通辽师范学院,一九七九年八月十八日”。加盖哲里木畜牧学院和通辽师范学院两个学院的印章。照片上加盖的是通辽师范学院的钢印。

哲里木畜牧学院录取了我们,给了我们改变命运的机会;通辽师范学院传授给了我们专业知识,都拿了我们为社会做贡献的本领。两所大学培养和教育了我们,两所大学都是我们的母校。

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改革迈出合并办学,做大做强民族高等教育的步子,位于通辽的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三所自治区直属高校合并成了内蒙古民族大学,我们的两个母校终于走到了一起。

艰苦的求学生活

1978年我们在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读书期间,正是我们国家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特殊历史时期,那时的哲里木畜牧学院刚刚从在农村办学的哲南农场搬迁回来,办学条件相当差,物资严重不足,所以我们的求学生活是十分艰苦的。

读书,首先要有教科书。由于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是计划外招录的,没有专业课的相应教材。我们的每本专业教材都是物理系的老师们刻钢板、油印的。虽然纸张毛糙、字迹不清,还有缺页、少行、错字等,但那一本本充满着老师辛勤汗水的油印教材,成为我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宝典。如今,打开尘封的教课书,仿佛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

这是我们学习时的教材

住宿,条件极差。我们的宿舍在现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的后面。当时是原哲里木盟农牧农机学校的教室改造的。宿舍是北开门,进门是通长的走廊,共有十个宿舍。每个宿舍是标准的两间房,中间开门,门两边是二米长双层大板通铺,中间是二米宽的公共空间,大板通铺每层住6个人,一个宿舍是24个人。铺连铺、行李挨行李、人挤人。宿舍里每天上演早晨起床洗脸屁股撞屁股,晚上去厕所回来没位置的情景剧,每天都是闻着浓烈的汗渍、脚臭的味道,还有睡觉时此起彼伏的鼾声。

吃饭,是每个人每天必需的事情。同学们每天起早贪黑、超负荷地学习,能量消耗大,需要补充营养。然而那时是定量供应,一日一斤主食,一日三餐以高粱米、玉米面为主,吃不饱是常事。为了有充足的体能坚持上课,一般早餐打来不吃,饿着肚子上完两节课再吃,以保证上好后两节课。

这样的艰苦求学生活伴着我们近两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了什么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种生活积淀了我们几十年工作中吃苦耐劳、不断奋进的精神财富。

懂得付出的一代

七七级物理高师班求学的期间,正是哲里木盟中学师资奇缺的时期。当时哲里木盟请示吉林省教委,批准高师班提前毕业。1979年8月18日,我们毕业离校了。

44名毕业的同学被分配到哲里木盟农管系统所属中学24人,哲里木盟教育系统所属各旗县中学15人,吉林省冶金局所属中学3人,哲里木畜牧学院留校2人。

经过四十五年的发展,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的同学,工作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工作环境、条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期间形成的吃苦耐劳的作风不变,努力奋斗的精神不变。在不同的工作系统、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懂得付出、都乐于奉献,都成为了单位、部门的骨干。

不完全统计,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44人中,有1人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研究》杂志的常务副主编,2人取得教授职称,4人取得高级讲师职称,8人取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5人成为中学校长,5人成为局处级领导干部。

毕业三十年同学会在母校大门前合影,2007年8月18日 

四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的同学已经全部光荣退休。回忆往事,感到应该感恩的事很多,但是最应该感恩的还是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是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七七级物理专业高师班成就了我们的人生。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韩晓秋:我那悲欣交集的求学之路

庞沄:与女同学跳一场交谊舞,

我居然得了急性心肌炎

王从学:一个文艺男青年的传奇岁月
卢文发:准考证上姓名写错两个字

卢红:1977年我们家三兄妹被录取
宋文艳:独自夜行十里山路,
只为问清高考成绩
林间:朝为阶下囚,暮登大学堂
陈纯:在厦大追寻陈景润足迹
廖琴:两个孩子的母亲考入大学
汪毅夫:送通知书邮差收到录取通知

刘海峰:见过“走后门”成风,
才能感受恢复高考的公平正义

刘海峰:两次高考改变我的命运
 金科:分配时有女生晕倒,
有同学悲言永别
梅兴保:公社秘书考上农经系,
母校教给我方法论
 方鸣:高考志愿“不服从分配”,
我差点高分落榜
卜新民:高考带给我的,
是把谷壳去掉变成吃米的身份
龚炳南:大哥考上大学时,
已是三个孩子父亲
刘柏荣:三个孩子的父亲
终于圆了大学之梦
张伟光:我以“戴罪之身”
考上人大新闻系

叶明:苦难与酸楚岁月的涅槃重生
赵冰:毕业设计用电脑,
上机一小时40元

龚炳南:故意“尿憋醒”半夜啃书,
我家三兄弟的高考奋斗史

叶明:苦难与酸楚岁月的涅槃重生
赵冰:毕业设计用电脑,
上机一小时40元

一个新兵的意外之喜
陈侃章:"跨六奔八"的77、78级
王为崧:有贵人相助也有人使绊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毕无非:刻骨铭心的冬季高考
王荣发:从红旗河到丽娃河
李希跃:我们家有六个77级
周维平:我从草原来
侯建中:命运魔术把车工变为法官
谢思敏:睡在李克强上铺的兄弟
杜欣欣: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
林侃: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
张晓岚:那年我差点没通过政审关
孟国治: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詹国枢:高考改变我们全家的命运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舒修: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