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柳树2024——清明 ▏绍兴无处不飞花

夏艳 茶路心语
2024-09-04
 


柳  絮



下午车子保养,等待的间隙在二环河边公园溜达。

迎面扑鼻而来的除了柳絮还是柳絮,出门忘记带口罩,我只好用手掩着嘴鼻,一路走一路寻思怎么能买到口罩呢,不戴口罩真的没法前行。
河面飘浮着的柳絮浩浩荡荡往前行,河岸石板上的柳树果实提醒我,头顶的柳树是柳妈妈。

这棵柳树我路过好几次,说真的,不到飘絮的时候确实很难观察到雌树。
柳树下这么多长得一样的小苗是谁家的?叶缘有齿,叶片摸起来较一般的叶片要厚一些,桂花树的小苗?


在单位雌桂花树下我找了好久也没找到小苗,这里偶遇,而且还有这么多桂宝宝,开心😁!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继续寻找佐证,树下有许多桂籽,有一棵小苗顶着桂籽从土里冒出来,种子外壳没有脱落。
↓第一片叶子下是子叶,子叶和正常的叶片有差异。当一粒种子萌发的时候,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首先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cotyledon] 种子植物胚的组成部分之—。植物发育时的第一片叶或者第一对或第一轮叶中之一个。它的功能是使内胚乳中储藏的养料用于幼植物的发育,但有时也充当储藏或光合作用器官。
子叶的数目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裸子植物种子的子叶数目较多,有2片至多片,如银杏有2~3片,松树则多片。被子植物种子的子叶数目1~2片,如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内具1片子叶,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内具2片子叶。禾本科植物种子内的子叶,又称为“内子叶”或“盾片”,其功能较为特殊,具有吸收和消化作用。兰科种子无子叶。
单位花坛里金钱松的子叶多片
柳树隔壁邻居桂妈妈树下有数不尽的桂宝宝,今天桂苗算是实现了自由。春天是找小苗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要等一年。

我一路继续往前走,遇到卖水果的流动车,我看到了救命稻草,果不然,主人带有自用的口罩,阿弥陀佛,一块钱买到了一个口罩。

有了装逼,可以肆意观察咱们的柳妈妈和柳宝宝啦。

桥上柳絮因风而起↓

似棉花的柳絮如果收集起来,会不会如鸭绒一样蓬松暖和?可以做冬天御寒的衣服吗?古代棉花没广泛种植之前,这会不会是比较好的柔软保暖材料?
柳絮的种毛是单细胞,棉花的种毛也是单细胞组成。(蒲公英种毛是多细胞,萝藦种毛是单细胞




不过,话也说回来,柳树是木本,开花结果需要很多能量,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时代,付出和产出不成正比的话,产品过于理想化了。

城市的绿化柳树是人工培育栽培产品,我在乡下工作,野外柳絮压根见不到。柳絮纷飞的危害性,当然是人类自己负责买单。
下面垂柳果实解剖一下(前年观察的图片)↓
一个果实3个种子↓

一个果序48个果实↓


 


飞 花




走过一个桥头,风一起,柳絮如雪花飘飘,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


唐代诗人韩翃说: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长安城寒食节已经在飞花了,绍兴清明节气无处不飞花自然在情理之中。此外,有没有发现古代长安的节侯和现在的物候差不多呢。
当你带着情感观察柳絮纷飞的时候,飞花这个词在心中会深深种草了。昨天看到燕子双双在空中飞舞,不时低飞击水,好不浪漫,唐诗有云:飞花寂寂燕双双。
中央台的中国古诗词有飞花令诗词接龙游戏,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看。“飞花令”古代是中国人的饮酒行令,在饮酒时的一种特有的助兴游戏。飞花令属雅令,比较高雅,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就成了文人墨客们喜爱的文字游戏。
飞花令这个名字来源于诗词之中。

“春城无处不飞花”被公认为“飞花令”的缘起,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韩翃是唐德宗李适欣赏的诗人,其二是韩翃本人也是好酒之人,其诗作中不少都和酒有关。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记忆,读懂柳花、飞花,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风雅,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榆柳之火



唐·韩翃《寒食》 观柳回来后,好好读了一遍韩翃的《寒食》。
春天的长安城,无处不飘飞着落花和柳絮,寒食节这天,春风吹拂,宫苑中的杨柳随风斜舞。
寒食节是古代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 从这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节后另取新火。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 介子推,晋文公焚山以求他出仕,介子推坚决不从,抱树而死。
到了寒食那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爱卿,你们家可以生火做饭啦。
榆柳之火可不可以用现代的火炬来理解,火炬传递是非常神圣、高贵的。
这里再学习一下榆柳之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
古人没有打火机,没有电子打火,用的是木头取火。《周书》记载:“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zhè]之火,秋取柞楢之火(楢yóu一种可制作车轮的硬木),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苏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作》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理解了改火后,明白了古人对新火也是有讲究的。我曾很多次用苏轼的这首词装B发朋友圈,想来以前是不理解新火这个概念。
观察一棵树的意义也许就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观察一棵树之旅是一场格物致知之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茶路心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