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惊蛰是一声闹铃

青漫漫 看花是件正经事
2024-09-04

      

      在我们老家,恐怕没有什么比一只豆虫(豆天蛾幼虫),更适合拿来解释“惊蛰”这个节气名词的了。

      因为,它的冬眠状态即被人们称作蛰,下蛰,下地为蛰。照此来讲,其它虫的这个阶段也应该这般叫法,只不过,当年我只记得人们指称豆虫。

      于是,有惊蛰与之呼应。

      惊蛰,历史上曾称作启蛰。据传汉代景帝时,因其名讳为启,故取字代之。在我看来,这一改实为妙笔。我们当然不必替两千年前的汉皇着想,而是这一个“惊”,来得实在生动,形象,且富有生命力。


无虫不春

      一只虫为避严寒,选择在地下度过那样一个生命期,不吃亦不动,如同做一场望春的酣梦……及至某一天,万籁俱寂之中,突然有个声响来唤它苏醒,便是自然节律、自然选择律给它预设的闹铃了。

      惊蛰的本意正是,春雷始鸣,惊起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

      其实,虫子的听觉并非真能捕捉到那空中的隆隆声,而是,伴随这一个节令而来的,是温度上的一个明显提升——惊蛰是一年里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而虫的醒来主要是由于温度。

      关于春雷与温度的关系,气象学上这样解释:到了惊蛰,暖湿气流明显增强,在它上升而形成的积雨云中,强烈的电场会使正负电荷发生碰撞,因而雷霆发生。

      惊,应该是一个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中性字符,它可以顺接惊悚:弓下之鸟、网中之鱼;也可以导向惊喜:心花怒放、欢呼雀跃……

      而此处,它引领的是一个“蛰”。面对新一轮生命的重又开启,那些虫们若有心思,若有表情,一定也是满怀憧憬,跃跃欲试了!

      好吧,既然惊蛰的表述对象是虫,还是让我们再仔细看看那些小家伙吧。

      在冬天来临之前,昆虫除了通过大量取食以储存丰富能量、排空体内食物残渣及部分水分以调节身体机能,来应对漫长严寒期之外,它们还具有一种对环境温度的趋向性:天热会向阴凉处躲,冷了会向暖和地方去。所以,秋末冬初,很多虫会选墙缝、树皮、落叶堆或地下,当避风港。

      回到豆虫,它们多在寄主大豆附近的土里,通过身体挤压营造一个土房子,然后还要从嘴里吐出粘液来涂刷四壁,使土房子更为牢固和光滑,接下来便开始蛰伏。它们就像成熟后的植物种子存放在仓库里一样,看似是一种静止状态,生命却从未停止,只要内在的复苏条件和外界的环境适合,立刻就会重新“萌发”……

      是啊,蛰伏该是生命的一个必然阶段了,审势避害,暗中蓄力,为了更好地前行。

      惊蛰,春雷乍动,正相当于那一声闹铃:哎哎,醒醒,该起来赶路啦。

      立春,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但也只是节气层面上的春天,甚至包括之后的雨水,我在写自然笔记时,一直都看不到它们给树啊虫啊所带来的明显变化。不过,正如一切都会离开,一切该来的,也终归会来一样——

      惊蛰到,真正的春天终于摆在眼前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看花是件正经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